這是回應某朋友的噗,結果不小心寫太多所以被要求整理下來的,僅是個人經驗與觀感的整理,不
是什麼嚴謹的東西,僅供參考:
我倒是想提一個不同的意見,我自己是客家人,我不認為現在的母語教學策略全然是負向的。或許
很多人會覺得這個東西是「不能」在學校教學或是「應該」在家裡學會的。但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在
家庭中未必就能有學習母語的環境。很多時候看起來自然的一些事情,其實都會受到多種政治經濟權力
關係、社會階級結構、媒體與意識形態等因素共同影響,並不是每個以家庭為單位的單元都願意或有能
力傳承母語。
台語作為在台灣相對較強勢的一種語言,都已經面臨極大的流失問題。包括在詞彙上、音韻上、語
法結構上都是。更不用說像我們這些說客語的人,以及最弱勢的南島語。在我自己家中,我的上一輩都
還能說流利的客語,但我這一輩只剩我還能大致用客語溝通,其他所有平輩甚至連聽都不會。而我認識
非常多客家人,除了生長在客庄的以外,幾乎沒有人能懂得基本的客語詞彙,遑論溝通。我知道許多客
家人,包括我認識的南島語族朋友,其家庭環境中對於母語傳承並不熱衷,主要是在於我們的這些母語
在這個社會上處於相當邊緣的位置,長輩們不認為晚輩學習這樣的弱勢語言對於向上的階級流動有什麼
正面助益。甚至小時候我奶奶想教我客語,我爺爺還非常反對,他覺得學客語毫無實際用處。而就我自
己在成長經驗中對於周遭少數族裔人士的觀察,這樣的觀點並非特例。
所以客語、南島語流失的速度遠比我們想像得都要更快,這些語言流失現象過去受到的重視也相對
不夠多。若能在教學端創造需求,我認為某種程度上是有助於啟發各族群對於其自身文化的反思與傳
承,並且提供更上游的研究端植根的機會。畢竟語言是一個文化中的重要基石部分。我用的是語言而非
文字,是因為語言的指涉性比文字要高,世界上能發展出書寫文明的民族其實比依賴口傳文明的族群要
少,但在書寫系統缺席或不成熟的狀況下,該種語言流失的可能性往往更大。後來我們開始討論無形文
化資產,包括口傳文化、音樂舞蹈、祭祀儀式等等,有很大部分是出於對此一問題的警覺。
所以就我的觀點,從學校教育體制中去加入母語教學,或許並不是壞事。台灣最大的問題永遠都出
在體制的設計上。很多時候政策決定都在缺乏公民參與、甚至無意經營公共論域的狀況下被形構出來。
加上因為現實主義取向而造成的形式主義作風、過分追求數字化管理的迷思等等,讓我們似乎除了考
試、評鑑等方式之外沒有任何其他關於觀念實踐的思維可能。政策執行欠缺配套,教學端無力提供能力
與資格符合的教育工作者,教學、研究、推廣等諸部門沒有直接而密切的聯繫與合作等,這一切都造就
政策理念與其實踐之間的巨大落差。
即使如此,我仍然認為這樣的出發點在立意上是好的。畢竟,這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種實踐面
向,台灣教育體制中需要更豐富、更充實的多元論述。包括族群、性別、階級等等都應該是重要議題。
在談尊重之前,其基礎是了解。唯有確實的了解,才會帶來真正的尊重。而這件事情的根源,又必須由
對自身的理解開始。所以我傾向於認為,真正的問題不是出在母域教育政策的概念源頭,而是出在整個
制度生產架構的設計與實踐上。至於每個個體的身分認同,事實上具有相當的流動性與重疊性,每個人
都會在自己的特定成長過程集經驗中型塑出自己的認同,我不認為這應該是一個純血緣取向的論述。
最後謹補充一則部落格文章,主題係關於台灣新聞自由歷史,該篇標題為〈消滅台灣下等語〉,或
許可與我前面我提的一些想法互作參照。
http://freedom-or-liberty.blogspot.com/2011/04/taiwan-08.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