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血英風牌坊
↑ 霧社原住民抗日群像
↑ 莫那魯道像
↑ 莫那魯道之幕
↑ 莫那魯道墓前的紀事
↑ 霧社事件紀要
在看完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後,
不禁想起 2003 年四月任職某出版公司後的首次組內旅遊,
那時候,進入公司將近八個月,對於這項福利興喜若狂,
我們拿著公司發的旅遊基金,規劃了兩天一夜的中部旅遊,
一行人從南二高,下竹山交流道,先後在集集、埔里、霧社停留,
最後在清境農場門口的民生農場用餐過夜,準備隔天與棉羊玩耍。
在往清境的路上,我們不可免俗地參觀了霧社事件紀念公園,
當時對於政府把莫那魯道列為「抗日烈士」,還恭奉在忠烈祠不以為意,
後來閱讀過更多文獻資料後,才覺得這種行為真是一廂情願,矯情的可以。
莫那魯道遺體歸葬霧社始末│
1933 年,莫那魯道的遺體被發現,發現時屍體並未完全腐化,一半變成木乃伊,
先是在埔里能高郡役所落成時被展示,接著送到臺北帝國大學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本。
1973 年,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代主任李亦園與校長閻振興寫信給臺灣省主席謝東閔,
建議應將遺骸妥慎安葬,臺灣省政府方面亦接受此一建議,
10 月 24 日自人類學系標本館將骨骸迎回霧社,
10 月 27 日於霧社事件四十三週年的日子,將遺骸入土。
(摘錄自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