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Ads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台南人劇團×瘋戲樂工作室《木蘭少女》




《木蘭少女》是編導演全才的蔡柏璋榮獲府城文學獎的劇本,

2009 年,由台灣大學戲劇系搬上台北城市舞台,2011 年捲土重來!





領銜主演的有洪瑞襄、程伯仁和段旭明,分別飾演花木蘭、蔣貫甫與簡淳榭,

其他演員有姚坤君、王友輝、黃以琳、李劭婕、曾威豪(胖胖)、德仔等等等等。


我和大貿看的是 1/21 禮拜五晚場,位置在國家劇院三樓 2B 五、七,面對舞台的左側,

雖然一樓沒坐滿,但是觀眾的笑聲、掌聲從未間斷,離開劇院時,很多人仍熱烈討論著。


相較於 2009 年的版本,這次修改幅度比較大的是下半場的劇情,

聽著簡淳榭與花木蘭的隔空對唱,我的眼眶開始濕潤起來,久久不能平復,

謝幕時,鼓掌之大力、持續,也讓坐在我前面的大貿先生笑話了。



我很懶得寫《木蘭少女》的劇評,但是基本上這是今年開春很值得的一齣好戲,

真的希望南部觀眾屆時有機會欣賞到,也希望台南人劇團不要對劇場環境失望!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 加了書腰的封面


 


看完陳俊志新作《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大概花了五天,


去年在中時電子報就看到前幾篇文章連載,就已經小吸引我,


在拿到書之後,多半的時候,我是在如廁時閱讀的 XD


我萬萬沒想到打開第一頁之後,故事的後座力如此強大....


 


我時常在想某些人之所以有轟轟烈烈的成就(無論好壞),


應該來自於他複雜糾葛的過去,沒想到陳俊志就是這一號人物,


致於詳情如何,自己買書來看~


(老實說,前幾篇看的我嗚哩哇啦,後面的故事雖然漸趨平靜,但也漣漪不斷)


 


家族史的書寫實屬不易,更何況有那麼多刻骨銘心的回憶,


要將每個人的生平梳理清楚、又要用看似輕鬆的文筆表達,


要重新面對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甚或瘡疤,陳俊志,YOU MAKE IT!


 


這本書裡有很多珍貴的家族照片,泛黃的色澤讓我想起相簿中爸媽跟姊姊的身影,


爸爸的故事已經不可追,媽媽的記憶也逐漸零散,


而我跟姊姊應該還有些事情可以做的吧!


 



↑ 沒有書腰的封面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舞孃俱樂部》Burlesque


 


阿莉,一個來自愛荷華,愛唱歌、會跳舞的女孩,


泰絲,正為了她所經營舞孃俱樂部的財務狀況頭疼不已,


傑克,舞孃俱樂部的酒保,會寫歌的他與阿莉日久生情,


尚恩,舞孃俱樂部的舞監,泰絲的好友,同志,


馬克斯,洛城大亨,靠著個人努力累積現在的財富與名聲,


這些人聚集在《舞孃俱樂部》裡,會發生什麼事呢?


 



 


《舞孃俱樂部》是部還不賴的歌舞電影,標準的圓夢故事,


也可以說是《女郎俱樂部》與《穿著 Prada 的惡魔》綜合版,


唱功了得的 Christina Aguilera 加上CHER 阿姨,處處是戲,


兩人從原本的互不相識到後來情同母女,其中的過程還頗有意思,


將近兩小時的片子看下來,宛如參加克莉絲汀的個唱,雪兒是嘉賓。


 


除了叫得出名字的史丹利杜奇、彼得葛拉漢與《暮光之城》小紅的 Cam Gigandet,


其他的配角,像是俱樂部的舞孃們 NIKKI、Georgia、Coco 的演出也不容小覷;


電影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克莉絲汀的演出,每段都對嘴,都不是現場收音,


於是觀眾們只看到數支完成度極高的 MV,卻聽不到台上的表演與觀眾的互動,


另外,雪兒在演唱《You Haven't Seen The Last Of Me》時,


不知道是因為劇情過於鬆散還是其他原因,害我打了個小盹 XD


 



 


這首雪兒在電影一開頭演唱的《Welcome to Burlesque》,


讓我想起 1972 年的歌舞片《酒店》(Cabret)中,Joel Grey 演唱的《Willkommen》,


同樣是開場秀,《Willkommen》卻有一種詭異的氣氛~


(由於該電影片段停止嵌入,所以改貼 Joel Grey 在芝麻街中的演出,SORRY)


 



 


阿莉在演唱下面這首《Tough Lover》時,Nikki 冷不防的拔掉喇叭接頭,想看她出醜,


但是萬萬沒想到,阿莉的聲音震懾全場,也讓泰絲決定為她量身訂作全新的節目,並以現場演唱,


 



 


聽完克莉絲汀的演唱,你是不是覺得她的功力硬是要得?


類似的橋段其實也出現在1952 年的歌舞片《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中,


當 Jean Hagen 飾演的 Lina Lamont 應邀在有聲電影放映結束後獻聲,


製作團隊只好找來為 Lina 配音的 Kathy Selden ( Debbie Reynold 飾)在大幕後面代唱,


但是沒想到,製作團隊刻意拉下大幕,讓平時指高氣昂的女主角吃了一記悶棍,


這兩段或許是巧合,但也有令人玩味的地方。


 


【關於 BERLESQUE】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Burlesque 幾乎和脫衣舞畫上等號,


在 1840 年代的英國,這種中下階層專屬的喜劇形式,


專以挖苦某些歌劇、戲劇或是上流社會的生活習慣為主;


1860 年代,衣衫輕薄、曲線畢露的女體開始引起觀眾注意,


在保守的維多利亞時期,年輕女子穿著緊身衣物登台算是震撼,


當時有個名為 British Blones 的團體前往紐約演出, 造成轟動;


相較於今日結合了男性舞者與歌舞女郎大腿的 berlesque 歌舞秀,


昔日只要露出一點點大腿就能讓男性觀眾瘋狂的情形算是小 case,


在法國,berlesque 已經發展成跳著康康舞、有著華麗歌舞廳的表演,


其中又以 Folies Bergère(女神遊樂廳)、Moulin Rouge(紅磨坊)為代表。


資料來源:Burlesque Guide http://burlesqueguide.net/


 


宇佐美 總子《天使的麵包》幸せをはこぶ天使のパン


 


2005 年 8 月 27 號,自行車選手多以良在大宮自行車場的比賽中發生意外,


與妻子新婚不到五個月,卻遭逢噩耗,原先被醫生宣告可能半身不遂、一輩子癱瘓在床的他,


靠著自己的信心與妻子-宇佐美‧總子的鼓勵,重新出發,在北鎌倉開了一家小小的麵包店,


經過媒體的熱切報導,天使麵包感動了全國各地的觀眾,訂購信件如雪片般飛來


由於每天生產的麵包有限,中文版印行的同時,排隊的人潮已經排到五年以後....


 



↑ 多以良與妻子宇佐美總子的合照


 


宇佐美總子平鋪直述地道出她與多以良相識、結婚、開店的經過,字裡行間充滿溫暖與關懷,


我狠喜歡書中兩人與材料供應商交涉的經過、顧客的幾封來信以及來自各地的祝福,       


在《天使的麵包》版權頁,ISBN 下方標示著 1.頸椎外傷  2.脊髓損傷  3.病人  4.文集,


多以良先生能從一個嚴重的脊髓損傷患者,變成一個麵包師,甚至還能騎上自行車,


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不只是奇蹟,想必也有天使的眷顧!


 



↑ 日本版封面


 


「反正能做的事就去試試看,什麼都可以嘗試啊!」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想了很久,


如果多以良都能重新出發,那困頓兩年的我為什麼不能?


「上帝關了這扇窗,一定會為你開另外一扇門!」不是嗎?


 


《管到太平洋》Anywhere But Here


 


你還記得年輕時跟父母頂嘴、他們叫你往東你偏要往西的經驗嗎?


 


這種傑驁不遜的叛逆或許你我都曾經有過,不過發生在蘇珊莎蘭登跟娜塔莉波曼母女身上,


這種兩代之間的衝突在擅長處理母女關係的香港導演王穎的掌控下,戲劇性更為增強、


那種屬於母女之間的心靈對話更為強烈。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管到太平洋》,敘述一對從威斯康辛州到洛杉磯比佛利大道母女,如何在夢


想與現實之間掙扎的故事。蘇珊莎蘭登飾演的母親—艾戴兒,光鮮亮麗、心直口快、主動追求愛


情、對人生充滿夢想,不過,正值青春期的女兒—安,卻對母親略有微詞,她反對老媽速食的愛


情觀、不贊成老媽前往好萊塢的動機、不想參加老媽安排的試演會、不打算唸老媽要她唸的


UCLA、不喜歡老媽開車途中半路撿舊家具等等諸如此類的行為,但是當她發現老媽看過她的試


演會後,窩在牆邊獨自不語;當她知道老媽為了支持她去唸東部唸書,賣掉賓士籌措學費,小時


後失去父愛、心愛的男友又在車禍中喪生的安才發現外表看似堅強的老媽居然有顆最孤獨的心,


於是兩人的關係因而變得更融洽。



《管到太平洋》的劇情雖然不是那麼的感人肺腑,兩位演員卻在不斷的衝突中,尋求彼此的認


同,這種衝突/認同的過程因而成為本片可看之處。年輕的娜塔莉波曼從《絕命追殺令》中捧花的


小女孩、《星際大戰》中的公主到現在的安,你會發現她的演技比同年齡的演員來得出色,本片


也因為她的參與變得更有質感。跟《來自邊緣的明信片》的梅莉史翠普、《親密關係》中的莎莉


麥克林相比,曾經以《越過死亡線》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蘇珊莎蘭登,在處理同樣出現在前兩部


片中類似的母女衝突題材時,則以吻合劇中人的適當年齡演活了艾黛兒—這個有點小煩,所有行


為卻都是以善意為出發點的嘮叨老媽。


 


跟足以哭溼你六條手帕的《喜福會》相比,王穎試圖在《管到太平洋》尋找親子關係中衝突和妥


協間的平衡點,由於沒有混亂的時代背景、沉重的禮教包袱,全片在陽光加州拍攝的《管到太平


洋》則在明朗的光線、愉悅又有點感傷的氣氛下呈現這段你我曾經有過的回憶以及這種箭在弦


上、一觸即發的親密關係。


 


所以說這部電影非常適合全家大小一起窩在電視機前欣賞,到時候你可以一邊吃鹽酥雞、一邊喝


泡沫紅茶,看到心有戚戚焉的劇情時,順便調侃老爸老媽,告訴他們別像片中的蘇珊莎蘭登一


樣,什麼事情都要給意見,既然如此,那乾脆建議他們在太平洋旁蓋棟公寓,管管太平洋好了。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根號三》The Square Root of 3


 


下面這首《根號 3》(The Square Root of 3)是電影《豬頭漢堡飽2》(Harold and Kumar Escape


From Guantanamo Bay )中,印裔美籍的庫馬對披著婚紗的心上人念的一首詩:


I fear that I will always be  A lonely number like root three  


   


A three is all that's good and right,    


Why must my three keep out of sight  Beneath a vicious square root sign,


I wish instead I were a nine  For nine could thwart this evil trick, 


with just some quick arithmetic 


I know I'll never see the sun, as 1.7321  Such is my reality, a sad irrationality 


 


When hark! What is this I see,  Another square root of a three 


Has quietly come waltzing by, Together now we multiply 


To form a number we prefer,  Rejoicing as an integer 


We break free from our mortal bonds  And with a wave of magic wands 


Our square root signs become unglued  And love for me has been renewed.


 


我害怕我會一直是孤獨的根號 3 3 代表了所有的美好與正義

但為什麼我的 3 要被困在萬惡的根號底下

反而我希望我是數字 9

因為 9 透過快速的運算就能擺脫根號邪惡的把戲

我知道若作為 1.7321 我將不得見天日 這就是我的樣子 悲哀的無理數


聽!我看到了什麼 另一個根號 3 輕輕的踏著華爾茲而來

相聚後我們相乘 得出我們喜歡的一個數字 像整數般快樂

我們從我們的致命束縛中解脫 隨著魔杖的揮舞

我們的根號被掀開 而我的愛也煥然一新


影片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gl=US&hl=uk&v=XimsA8e5ko8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2011臺南大學戲劇系年度舞台劇《無名導-Change》




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行之有年的《無名導》年度演出,

是從系上三年級主演導演的同學中,徵選出三位導演及其作品,

由導演成立劇組進行製作、彩排、演出,並帶著大一新生觀摩,

每年年初對外公演,公演地點選在台南大學榮譽校區 D203,

我大概連續看了三年,每次提前排隊的人潮都非常踴躍,

今年大概是因為寒流、又碰上元旦假期,來看戲的人少了點,

但是 D203 教室也因此不那麼擁擠,可以讓我好好看完三齣作品,

這次我坐在倒數第二排,面對舞臺靠左,旁邊是王婉蓉老師。

--‧--‧--‧--‧--‧--‧--‧--‧--‧--‧--‧--‧--‧--‧--

《變蟲記》


(The Metamorphosis or Die Verwandelung in German)


2009 年 2 月,

我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觀賞冰島西港劇團 Vesturport Theatre 演出的《變形記》,

全長約九十分鐘,無中場休息,

舞台分為上下兩層,下方是客廳,上面是男主角葛利哥的房間,

隨著劇情進展,男演員的活動從平面進展到牆面,

故事的最後,二樓的牆面裂開,一片春光明媚,

落幕時,演員再度出場,觀眾掌聲不斷,回想起來,那是一個非常難忘的夜晚。


《變形記》不是一個很容易改編成舞台劇的小說,這次《變蟲記》的長度只有四十分左右,

導演很有企團心,但是故事進展太快,原本用來交代角色性格轉變的細節付之闕如,

對於沒看過原著的觀眾來說,可能很難理解家人對葛利哥態度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

變成蟲之後的葛利哥,臉跟手腳都是彩繪,綠色的戲服上點綴著牡蠣殼,背上有兩排刺,

刻意壓低嗓音加上多數的時候不是彎曲著身子前進就是爬行,實在很 creepy,

飾演葛蕾特的鄭黛雅,雖然有口條上的問題,但是才大一就能震懾全場,實屬不易;

舞臺後方是葛利哥的房間,右前方是客廳,左前方的牆掛滿家人照片,牆上畫著一棵樹,

越靠近葛利哥的房間,樹枝越扭曲,照片在距離葛利哥房間約一公尺處就空無一物,

這樣的設計突顯出家人與葛利哥之間的關係,非常有趣!


原著:卡夫卡(Franz Kafka)

導  演:蔡宗訓

導演助理:黃 宣   導助助理:林謙信

舞台監督:胡香蘭   舞監助理:賴俊華

執行製作:陳泰宇   執製助理:馮奕祺 劉蒂遠

舞台設計:林冠至   舞台助理:張凱鈞 胡惠珊

舞台執行:葉蔭臻

燈光設計:顏郁璇   燈光助理:沈琬婷 黃奕鳴

服化設計:陳力涵   服化助理:黃巧妮 賴璽安 吳宜庭 謝雯棋

音效設計:李亞融   音效助理:麥立奇 陳景涵


演員(葛勒果):饒竣傑  演員(葛蕾特):鄭雅黛  演員(葛先生):彭安鴻

演員(葛太太):吳靜梅  演員(主任) :劉蒂遠  

演員(安娜) :李亞融  演員(瑪莉安):葉蔭臻 

演員(高雅房客):黃盈慈  演員(強勢房客):李亞融  演員(矮胖房客):馮奕祺

--‧--‧--‧--‧--‧--‧--‧--‧--‧--‧--‧--‧--‧--

《求婚記》


《求婚記》是契科夫的第一個獨幕喜劇,

故事描述丘布克福前往好友-莫洛夫家中求婚的故事,

原本的好姻緣,差點為土地產權與誰家的狗跑得快這種芝麻綠豆般的小事,搞的不歡而散。

最後,丘布克福死而復生,梨花帶淚的娜塔莉亞破涕而笑,

作丈人的莫洛夫則笑看這對歡喜冤家。


三位演員都非常精采,連珠砲般的對白幾乎沒有吃螺絲,兩段爭吵把劇情推向高潮,

獨幕喜劇就是要這麼 HIGH,笑聲連連,毫無冷場,連劇組謝幕的方式也是一絕;

穿著燕尾服、戴著高帽的丘布克福,刷著銀髮的莫洛夫,服裝帶點俄羅斯風味,

娜塔莉亞頭上別著一朵大紅花,白色的連身洋裝,好不美麗,處處可見服裝設計的用心;

我很喜歡演員最後一次爭吵時,後面牆面開始搖晃、裂開的處理,配合劇情真是恰到好處。


原著:契柯夫( Anton Chekov)

導  演:黃俞嘉

導演助理:黃奕庭      導助助理:蔡天豪

舞台監督:許瓊芳      舞監助理:劉鈴錚

執行製作:洪宛憶 嚴 俐  執製助理:徐樂芸 余家旻

舞台設計:葛宇馨      舞台助理:周易誼 林家德 唐可維

燈光設計:王佳印 鄒勝文  燈光助理:劉 昊 丁家偉

服化設計:黃成璦      服化助理:王佐瑜 李德庭 顏沛盈

音效設計:張維原      音效助理:黃葦涵 林韋宏


演員(丘布克福):許冠辰  演員(娜塔莉亞):呂筱薇  演員(洛莫夫):阮 義

--‧--‧--‧--‧--‧--‧--‧--‧--‧--‧--‧--‧--‧--

《青春謝幕》


《青春謝幕》說的是菊壇名伶為了維持二十年的青春美貌,與神秘男子進行交換,

二十年後,當她最後一次登場演出《霸王別姬》,也就是她履行誓言的日子,

到底青春能不能永駐?如果可以交換,你要拿什麼來交換?誓約期滿,代價又是什麼?


進場時,兩位同學在入口處打起鑼鼓點,一旁的紅紙寫著《貴妃醉酒》、《霸王別姬》,

舞台後方有一座屏風,盛開的牡丹由左上方向下延伸至右下方,彩蝶飛舞於右上方,

前方有個女主角梳化的雙面鏡,右後方有個鏡子旋轉門,左方有個放置戲服的架子,

我很喜歡那座屏風,女主角的鳳冠的作工雖然沒那麼精細,但卻也能以假亂真,

當名伶用手在空中寫著「青春」二字,後方屏風隨後出現書法投影,很有意思。


全劇雖然只有兩個演員,但卻都分飾兩角,

曾經在去年畢製《可以睡覺》中,

以旅人身分出現的陳韋龍,這次飾演神秘男子與名伶的丈夫,

飾演菊壇名伶與年輕女的子劉小菲,

她的京劇扮相、身段與唱腔都可圈可點,可見下了不少功夫,

當她披著黑色的披肩,彎曲著身子,拄著柺杖前行,

年輕的容貌與蒼老的嗓音成為很明顯的對比。


神秘男子數度聲稱自己不是天使,卻很像《浮士德》中的魔鬼,

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所得就必有所失;

沒有不落幕的戲,對於那些早已習慣潮水般掌聲的人來說,退場的時機真的很重要,

《青春謝幕》說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原著劇本:王友輝

導  演:費鏵萱

導演助理:陳姵璇  導助助理:陳敏文  

舞台監督:葉峻瑋  舞監助理:蔡孟純

執行製作:楊 容  執製助理:黃祥溢 尚心儀 陳佳妤    

舞台設計:郭芸芳  舞台助理:黃湘淳 黃信衛 朱怡文 王薪誌 謝東庭      

燈光設計:王佳印  燈光助理:郭治萱 黃懿慧        

服化設計:丁君君  服化助理:彭詩云 石凱琳

音效設計:黃盈慈  音效助理:王暉閔 鍾宜蒨


演員(京劇名伶/年輕女子):劉小菲  

演員(神秘男子/丈夫)    :陳韋龍

演員(撿場人)      :吳文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