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Ads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大江大海1949》



 


舊式身分證上,爸爸的籍貫是江蘇省鎮江縣,江蘇省的省會,


位於江中小島的金山寺,就是《白蛇傳》故事裡,


白素貞率領蝦兵蟹將與法海和尚鬥法之處。


 


爸爸在來台灣之前已經結婚,大媽的父親是陣守跑台的國軍將領,


南京大屠殺那個冬天,爸爸幸運躲過日軍的屠殺,倖存下來,


後來,爸爸輾轉來到上海,又跟著國軍來到台灣,


仍然待在老家的大媽,無奈地把大姐過繼給姓項的人家,


留下二姐在身旁,二姐之後認識來自江北高郵的二姐夫,


兩人後來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前往新疆開發,最後落戶庫爾勒,


多年之後,帶著一雙兒女回到上海,定居至今。


 


加入空軍的爸爸在嘉義認識了原籍新港的媽媽,


從留下的結婚照看來,媽媽是個美人胚子,爸爸也英挺帥氣,


後來隨她們部隊移防來到台南空軍基地,住在離空軍基地不遠的二空新村,


民國51年,生下姐姐,最後定居在台南市南區的大鵬五村。


 


看完龍應台的新書《大江大海1949》,心裡其實有很多感觸,


那一年,時局之亂,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多少人流離失所,在不同的省份間到處遷移,甚或來到南太平洋的孤島以及台灣,


更多人迷失在身份的認同上,此刻是國軍,沒幾天變成共軍,


也可以從苦守四行倉庫的壯士變成拉包爾島上的日軍俘虜。


 


透過人物訪談、文獻考察,龍應台重新建構出1949年的顛沛流離,


她從雙親的故事開始敘述,而後擴及白先勇、林百里、瘂弦、張拓蕪等人,


橫跨大江南北的故事,字字都是血淚,兵荒馬亂的畫面栩栩如生;


1947年,國軍自基隆港登陸的狼狽模樣與當時民眾的觀感,


以及二戰末期,台籍日本兵所面臨的尷尬處境,龍應台也多所著墨,


並且藉著與兒子的對話,討論二戰對於歐洲史以及對先生家族所產生的影響。


 


龍應台說,這本書其實是戰敗者的歷史,一點也沒錯,


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勝日本,卻又將萬里江山拱手讓給共黨,


原本勢如破竹的德國,卻遭到絕地大反攻,一敗塗地,


這種身分上的錯亂,停止了嗎?我想沒有.....


 


 


《延伸閱讀》




【綠的海平線】Shoneko /郭亮吟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軍隊募集台灣少年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用飛機,八千多名稚幼少年,自此離鄉背井,奔向生死未卜的命途。《綠的海平線》呈現台灣少年工在戰爭前後的人生起落,動盪時代裡只求生存的無奈、以及因時代改變而受翻弄的命運。

拍攝歷時四年,橫跨台灣、日本和中國三地,本片透過大量史料、影片檔案,以及數十位當事人的第一手訪談,以具宏觀意義的歷史視野,重現這段被人遺忘超過半世紀的歷史。首次擔任紀錄片旁白的音樂人林強,以他溫暖而誠懇的聲音,娓娓道來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赤陽】Heat Sun
陳志和 Chen Chih-Ho
Taiwan/2008/105min/DVCam
中文、日文發音/中文字幕/普通級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台灣人大量被動員投入戰場。1942年由台南白河演習所結訓,派往北婆羅洲古晉、山打根等地之盟軍戰俘監視員,終戰時這些台灣軍屬有173人被當戰犯審判,21人被判「絞首刑」,其餘以2~20年不等的徒刑關進集中營。他們在政府的漠視、遺棄、監控下,背著沉重的枷鎖,在底層打拼討生活。
戰爭的遭遇,被他們視為生命史中幽暗、不堪的回憶,他們在「失去祖國」之後,面臨認同的危機,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卻有何處是兒家之感。


【鄉印漂移】The Imprint of Drifting
許富美 Sheu Fu-Mei
Taiwan/2008/73min/DV
中、台、英、日文發音/中文字幕/普通級


隨著外省第一代的凋零,正進入青壯期的第二代子女,成為了選舉期間常常被提起的特定族群,也諷刺性的成為社會上被邊緣化的族群。本片紀錄了其中一位成長背景與生涯選擇間有著極大差異的台灣本土宗教研究者,在這種時空環境裡的複雜心情。「外省第二代」,這個既空洞又政治性意涵濃厚的標籤,如何透過家庭成長經驗,而將時代的歷史性矛盾,凝聚成一種「鄉印漂移」的基因體,拉扯著主角的人生遭遇與內在生命情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