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親子丼(NTD:60) 雞肉滑嫩,洋蔥甜,OISHI
味增湯 第一次喝到有蛤俐的,讚!
日式丼飯 台南市公園路12號 (台灣企銀正對面) 11:00-20:00 0989-268-320
《帶我去遠方》的英文片名: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
是美國詩人e.e.Cummings 寫的情詩(全文/翻譯)
失戀的表哥在房間緩緩念出這首詩後,燒炭自殺。
色盲的阿桂(三信家商美容美髮科),有個酗酒的爸爸(李永豐飾),母親?很早就跟人跑,
從小就由阿嬤(梅芳飾)扶養長大,她們與大伯、大伯的兩個女兒同住;
阿賢表哥(某大學建築系),家裡開雜貨店,父親從頭到尾沒出現過,
《常識的世界地圖》、米蘭昆德拉《可笑的愛》、e.e.Cummings 詩集是他的讀物,
家裡還有切‧格瓦拉跟一部不知名法國電影的海報;
周詠軒所飾演的日本旅人森賢一讓阿賢表哥心動不已,還發生親密關係,
多年後,一個跟MORI 有著相同長相的海巡阿兵哥成為阿賢的男友,
表哥與兩人的親密關係,恰巧都被阿桂看在眼裡。
看到這裡,《帶我去遠方》似乎是個可看性極高的國片,
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男同志,所有曾經在國片中賣座的元素都出現了,
然而,曾經拿過金獎的導演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是色盲的阿桂遭到歧視?感覺到疏離?NO
(導演在專訪中表示色盲是種疾病,對此,我不置可否)
是前往遠方卻力有未逮的遺憾?NO
是情竇初開的表哥,卻硬生生潑了冷水的無奈?NO
什麼都想講,什麼都不深入,留下一堆謎團讓觀眾去「想像」導演的動機,
我大概是瘋了,才要去看這樣的片子來虐待自己!
《帶我去遠方》的主要場景有高雄港、台南縣菁寮國小、鹽水天主堂跟貢寮社區,
演員轉個彎,就從貢寮的海邊來到高雄港,相距數百公里之遙,
我才知道這部電影發生的地點,不是在台灣,而是導演心中虛擬的國度,
所以當我用常理去解釋、分析,別人都會覺得我太吹毛求疵XD
原本帶著期待的心情去看《帶我去遠方》,結果卻讓我很失望,
這部店吸引我的只剩下攝影、梅芳、李美國跟陳建麒的配樂,
當阿桂跟表哥哼著《出發》,我才知道所謂「遠方」只是一個名詞,永遠無法到達!
多年前,某位單親爸爸攜女欲自天橋跳下的新聞轟動全台,
故事中的爸爸後來入監服刑,女兒交由社會局安置,
父親出獄後,仍遭到社會歧視,處於失業狀態,
最後,父女重逢,在台灣的某個角落展開自己的新生活。
戴立忍執導的《不能沒有你》中,男主角武雄是個在高雄工作的黑牌潛水伕,
他與某女生下妹仔,某女後來行蹤成謎,妹仔由於未辦理戶籍登記,無法上小學,
在向戶政事務所詢問後,武雄才知道必須由妹仔的母親或其配偶放棄撫養權,
否則武雄無法獲得女兒的撫養權,辦理後續的相關手續,
為此,他向同是客家人的立委請託,卻石沉大海,想向總統陳情,也遭警方拘留,
之後,他帶著妹仔欲自忠孝西路口的天橋跳下,引起媒體與警方的關切....
這部電影關切了許多議題,部分的社會議題至今仍處於無解狀態,
多數的時候,觀眾都是以旁觀者看待片中主角的遭遇,貼切卻不疏離,
對於某些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片中平鋪直述的方式更讓人深刻體會,
由於全片以黑白畫面呈現,加上蔭山征造的音樂、陳建麒的編曲,
當武雄與妹仔在片尾重逢,複雜的情緒不得不在胸中翻攪!
《不能沒有你》已經不是第一部在高雄拍攝的國片,
片中的主要場景位於高雄港與已經拆除的鹽埕區五金街,
觀眾彷彿可以嗅出海水與柴油混雜而成的刺鼻氣味;
主要演員不搵不火的演出,細膩而不矯情,令人激賞,
演而優則導的戴立忍,讓台灣觀眾有著更多的期待。
舊式身分證上,爸爸的籍貫是江蘇省鎮江縣,江蘇省的省會,
位於江中小島的金山寺,就是《白蛇傳》故事裡,
白素貞率領蝦兵蟹將與法海和尚鬥法之處。
爸爸在來台灣之前已經結婚,大媽的父親是陣守跑台的國軍將領,
南京大屠殺那個冬天,爸爸幸運躲過日軍的屠殺,倖存下來,
後來,爸爸輾轉來到上海,又跟著國軍來到台灣,
仍然待在老家的大媽,無奈地把大姐過繼給姓項的人家,
留下二姐在身旁,二姐之後認識來自江北高郵的二姐夫,
兩人後來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前往新疆開發,最後落戶庫爾勒,
多年之後,帶著一雙兒女回到上海,定居至今。
加入空軍的爸爸在嘉義認識了原籍新港的媽媽,
從留下的結婚照看來,媽媽是個美人胚子,爸爸也英挺帥氣,
後來隨她們部隊移防來到台南空軍基地,住在離空軍基地不遠的二空新村,
民國51年,生下姐姐,最後定居在台南市南區的大鵬五村。
看完龍應台的新書《大江大海1949》,心裡其實有很多感觸,
那一年,時局之亂,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多少人流離失所,在不同的省份間到處遷移,甚或來到南太平洋的孤島以及台灣,
更多人迷失在身份的認同上,此刻是國軍,沒幾天變成共軍,
也可以從苦守四行倉庫的壯士變成拉包爾島上的日軍俘虜。
透過人物訪談、文獻考察,龍應台重新建構出1949年的顛沛流離,
她從雙親的故事開始敘述,而後擴及白先勇、林百里、瘂弦、張拓蕪等人,
橫跨大江南北的故事,字字都是血淚,兵荒馬亂的畫面栩栩如生;
1947年,國軍自基隆港登陸的狼狽模樣與當時民眾的觀感,
以及二戰末期,台籍日本兵所面臨的尷尬處境,龍應台也多所著墨,
並且藉著與兒子的對話,討論二戰對於歐洲史以及對先生家族所產生的影響。
龍應台說,這本書其實是戰敗者的歷史,一點也沒錯,
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勝日本,卻又將萬里江山拱手讓給共黨,
原本勢如破竹的德國,卻遭到絕地大反攻,一敗塗地,
這種身分上的錯亂,停止了嗎?我想沒有.....
《延伸閱讀》
【綠的海平線】Shoneko /郭亮吟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軍隊募集台灣少年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用飛機,八千多名稚幼少年,自此離鄉背井,奔向生死未卜的命途。《綠的海平線》呈現台灣少年工在戰爭前後的人生起落,動盪時代裡只求生存的無奈、以及因時代改變而受翻弄的命運。
拍攝歷時四年,橫跨台灣、日本和中國三地,本片透過大量史料、影片檔案,以及數十位當事人的第一手訪談,以具宏觀意義的歷史視野,重現這段被人遺忘超過半世紀的歷史。首次擔任紀錄片旁白的音樂人林強,以他溫暖而誠懇的聲音,娓娓道來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赤陽】Heat Sun
陳志和 Chen Chih-Ho
Taiwan/2008/105min/DVCam
中文、日文發音/中文字幕/普通級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台灣人大量被動員投入戰場。1942年由台南白河演習所結訓,派往北婆羅洲古晉、山打根等地之盟軍戰俘監視員,終戰時這些台灣軍屬有173人被當戰犯審判,21人被判「絞首刑」,其餘以2~20年不等的徒刑關進集中營。他們在政府的漠視、遺棄、監控下,背著沉重的枷鎖,在底層打拼討生活。
戰爭的遭遇,被他們視為生命史中幽暗、不堪的回憶,他們在「失去祖國」之後,面臨認同的危機,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卻有何處是兒家之感。
【鄉印漂移】The Imprint of Drifting
許富美 Sheu Fu-Mei
Taiwan/2008/73min/DV
中、台、英、日文發音/中文字幕/普通級
隨著外省第一代的凋零,正進入青壯期的第二代子女,成為了選舉期間常常被提起的特定族群,也諷刺性的成為社會上被邊緣化的族群。本片紀錄了其中一位成長背景與生涯選擇間有著極大差異的台灣本土宗教研究者,在這種時空環境裡的複雜心情。「外省第二代」,這個既空洞又政治性意涵濃厚的標籤,如何透過家庭成長經驗,而將時代的歷史性矛盾,凝聚成一種「鄉印漂移」的基因體,拉扯著主角的人生遭遇與內在生命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