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Ads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如果兒童劇團《小花》



 今天搭 11 點半左右的自強號到台中,觀賞如果兒童劇團第 17 口大戲《小花》

我在兩點前來到位於台中公園的中興堂,放眼望去都是帶著小朋友的家長,

可見水果奶奶領軍的如果兒童劇團真的很有票房魅力。


繼《秘密花園》之後,《小花》再度邀請到許哲珮飾演主角-小花,

這個天真樂觀,擁有一副好歌喉的女孩,原本在花店工作,

有一天,被快樂城堡的經紀人找去擔任偶像明星寶兒的幕後代唱,

在籌備專輯與演唱會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心防逐漸卸下,

在最後的演唱會時,寶兒勇敢地向觀眾所有事情的原委,

當然,故事也就有了一個Happy Ending!


在這個長達兩個小時的故事裡,編劇或是導演到底想告訴觀眾什麼?

是勇氣?是天真?是樂觀?是誠實?

是兩人的友誼不應該因為身分地位的不同或是細故而形同陌路?

還是資源回收的重要性?(本段最扯,跟戲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些議題對小朋友來說實在是太困難了,

我的朋友說:「.....其實我覺得這樣的內容說真的很猛,小朋友根本看不懂其中的心機跟設計,

會不會有什麼潛移默化我是不知道,但對我來說,可以用兒童劇的票看歌舞劇,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如果小朋友看不懂,那麼做這齣戲難道是要給大人看的嗎?


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小花》所揭櫫的議題太膚淺,現實的世界遠比這齣戲來的可怕,

涉世未深的小花,如果只靠天真無邪闖遍江湖,總有一天會被大野狼給吞掉;

偶像明星被嚴重的物化,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大腦,欠缺思考能力的金髮芭比

即使在最後承認不會唱歌的事實,在現實的世界裡,寶兒要面對接踵而來的媒體轟炸。

我只能說編劇實在是太綜藝咖,他哪來的能耐把成人世界的險惡,簡化成兩個小時的兒童劇?

又要在故事中講一堆連大人都不可能理解的大道理,實在是OOXX


在歌曲部分,我最喜歡的是下半場一開始出現的四人重唱,

兩個不斷轉換的場景,小花跟寶兒,達哥與昔日的夥伴唱出彼此的掛念;

除此之外,《小花》有三分之ㄧ以上的歌曲,即使刪掉也無礙於劇情的推展,

最誇張的是演唱會上,寶兒所演唱的歌曲居然是一首淺顯易懂的兒歌,

難道寶兒只是黃毛丫頭,跟上半場一開始的角色設定有很大的差別,欠缺說服力,

這場戲跟 1952 年出品的歌舞片《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有點類似,

Jean Hagan 飾演的巨星被人揭露她的歌聲原來是小咖演員(Debbie Reynold)幕後代唱;

另外,很多歌曲一聽之下就知道是對嘴的,VOCAL 並不是從演員的麥克風所發出,

對嘴無妨,但是說話跟唱歌的音量和質感有明顯落差,逃都逃不掉。


不知道為什麼,某些兒童劇愈來愈成人化,時間也愈拉愈長,

拼命想告訴大朋友、小朋友,世間是多麼的險惡,

用不好的榜樣告誡觀眾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難道他們忘記那些勇氣、誠實、愛與親情,

其實透過正面的表列就可以深植人心嗎?


強盜的女兒 The Robber's Daughter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台南人劇團《閹雞》



1943 年,「厚生演劇研究會」於台北永樂座(今霞海城隍廟旁永樂市場)演出《閹雞》;

1996 年,已故的知名影視導演李泉溪,將《閹雞》以閩南語舞台劇的方式,

在台北社教館演出,由楊慶煌主演,頗受好評;

2005 年,國立台灣文學館開幕系列活動,邀請大開劇團演出《閹雞》片段;

2008 年,台南人劇團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之邀,製作《閹雞》。


昨天晚上的台南市立中正文化中心,幾乎是座無虛席,

這齣睽違六十五年之久的作品,在台北演出結束後,終於和南部的朋友見面。

我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買好票,等著這齣戲上演。


故事一開始,月理對鏡梳妝,等著練車鼓陣的排練,

當時女性是不可能成為車鼓陣的隊員,因此閒言閒語不斷,

突然間,月里的父親和哥哥欲強行帶走月理,卻反被奚落,悻悻然而回。

接下來,導演帶我們來到閹雞中藥房,認識愛算計又刻薄的鄭三桂,

在月里家目睹兒女婚事如商品般被交易的經過,

一句「查某仔要出嫁,好壞看後家」點破這樁婚姻的荒繆性。

兩個家庭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月里的父親得到閹雞中藥房,生意蒸蒸日上,

閹雞中藥房的老闆鄭三桂得到一塊聽說會有鐵路經過的土地,

成天做著發財夢的他,在聽見鐵路計畫生變之後,一命嗚呼。


月理嫁人之後,阿勇家卻家道中落,公婆相繼去世,阿勇也辭去工作,身染瘧疾,

屢次向娘家求援,卻被勢利的父親以諸多理由拒絕,

原本幸福的小倆口,最後只得面臨債主上門的窘境。

月理這時候開始加入車鼓陣,並且替人幫傭,愛上跛腳畫家,

最後,她幫阿勇留下一頓最豐富的晚餐,然後盛裝背著跛腳畫家殉情。


這齣戲從七點四十開始,八點四十中場休息,

九點開始下場,十點十分結束,演出長度近兩個小時,

上半場為了交代這樁婚姻的來龍去脈,節奏有點慢,

最後出現的傳統婚俗想必讓很多年長的觀眾有種熟悉的感覺。

下半場,只用幾場戲就交代女主角的心境轉變,以及他與跛腳畫家相戀,最後決定殉情的經過,

老實說,有點快,如果是為了牽就劇本,我想飾演女主角的姚坤君,

必須快速轉換心境,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幸好,她辦到了。

(不過我還是覺得應該有更多的內容去補足這個部分)


這齣戲從頭到尾都是台語,而且沒有字幕,本來還擔心眷村出身的我會聽的很吃力,

結果我是順利過關,很能夠進入這齣戲的情境。(偷笑)

這齣戲最讓我印象深刻大概就是戲裡面所出現的配樂,

從《雨夜花》、《月夜愁》、《丟丟銅仔》到《一隻鳥仔哮口秋口秋》、《六月田水》,

每首歌曲在重新編曲之後,重新被賦予新的生命力。


在《桂花巷》這首歌曲裡,女人的命就像風箏,一但斷線就隨風浮沉,

但是在《閹雞》裡,我始終不能明白的是在那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年代,

她怎麼能不顧閒言閒語,去跳只有男人敢參加的車鼓陣,背著阿勇討客兄,

最後居然拋棄有病在身的丈夫,跟著客兄殉情?

難道她跟易卜生《玩偶家庭》中,厭倦婚姻的諾拉一般,

不想再遵守狗屁倒灶的倫理道德,勇敢面對自己?